在中国考古学界,有一件事让人觉得特别遗憾,那就是西周天子的墓葬至今没有找到。西周(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)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,它承接了商朝,延续了将近300年,共有12位天子。这段时间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基础,比如宗法制、分封制,还有“天皇皇帝皇”的理念,都影响了后来的朝代。
为什么找到西周天子墓葬这么重要?
要说为什么找不到西周天子墓葬让人觉得遗憾,首先得明白找到它们意味着什么。西周是个承上启下的朝代,它从商朝手里接过了文明的接力棒,又为后来的春秋战国铺了路。它的政治制度、文化传统,甚至哲学思想,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如果能找到这些天子的墓葬,那可不是简单挖几件文物出来,而是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那个时代的全貌。
展开剩余89%比如,商朝的殷墟遗址,挖出来的甲骨文让我们知道了商王是怎么用占卜来决策的,还发现了青铜器、人牲这些东西,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。汉代的马王堆墓葬,出土的帛书和漆器,告诉我们汉朝人吃什么、怎么治病,连尸体都保存得那么好,简直是穿越时空的窗口。
西周的墓葬如果能找到,很可能会带来类似的震撼。那些青铜器上的铭文,可能记录了天子和贵族之间的封赏关系,或者某个大事件的细节;墓里的随葬品,比如玉器、陶器,甚至是日常用品,能让我们知道西周的工艺水平、生活习惯,甚至是贸易网络有多广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墓葬还能验证文献里记载的东西是不是靠谱。《史记》《尚书》里讲了很多西周的事,但文字记载总有局限性,有时候还互相矛盾。如果有了墓葬的实物证据,就能把历史拼得更完整。
比如,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是怎么巩固政权的?周公制礼作乐到底是怎么回事?这些问题可能在墓葬里找到答案。所以,找不到这些墓,不光是少了几件宝贝,而是少了一把打开西周历史大门的钥匙。
西周的丧葬习俗:隐秘的“不封不树”
要弄清楚为什么找不到西周天子的墓葬,先得看看他们的丧葬习俗有什么特别之处。跟后来的秦汉那种堆大坟、修陵园的做法不同,西周的墓葬似乎低调得多。古书《周易·系辞下》里提到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。”
意思是古代人下葬时用柴草裹着尸体,埋在野外,不堆土丘,也不种树做标记。这种做法在西周时期很可能是主流,至少在文献里是这么暗示的。
“不封不树”听起来挺简单,但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个大麻烦。想想看,后来的帝王墓,像秦始皇陵、明十三陵,都有高高的土丘或者石碑,一眼就能看出那儿埋了人。
可西周的墓葬要是真按这个规矩来,埋完之后地面平平整整,跟旁边的田野没啥区别,那怎么找啊?就算墓里埋了青铜器、玉器这些值钱的东西,地面上看不到任何线索,现代的探测设备也很难直接定位。
当然,有人可能会问,天子是最高统治者,他们的墓葬会不会例外,搞得更气派一些?《周礼》里确实提到,天子的墓葬规格很高,有四条墓道,埋得也很深,达到九仞,大概20米左右。可即使这样,如果上面不留标记,照样不好找。
而且,西周推崇“俭德”,反对铺张浪费,这种风气可能也影响了丧葬方式。文献里还有“礼藏于野”的说法,意思是丧葬要低调,藏在野外不让人知道。这么看来,西周天子墓葬的设计,可能就是为了不让人发现。
这种隐秘的丧葬方式,当年可能是为了防盗墓贼。毕竟商朝的墓葬那么显眼,后来都被挖得差不多了,西周人可能吸取了教训,干脆把墓藏起来。可没想到,这也给现代考古出了个大难题。没有土丘、没有树,连个大致的方向都没有,考古学家只能靠运气和一点点线索去摸索。
考古学家都做了些什么?
找不到西周天子墓葬,不是说没人去找。相反,从20世纪初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开始,这件事就一直是重点关注的课题。西周的都城在陕西渭河流域,主要是现在的西安附近,考古学家把这里翻了个遍。像周原、岐山周公庙这些地方,都是重点勘探区域,挖出了不少东西,可就是没找到天子的墓。
周原遗址是西周早期的核心地带,那儿发现了宫殿遗迹、作坊,还有不少贵族墓葬。出土的青铜器上刻着铭文,记录了封赏、祭祀这些大事,甲骨文也提供了不少信息。这些发现让学者对西周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有了更多了解,但天子墓葬的影子始终没见到。
周公庙遗址也差不多,挖出来的墓葬规模不小,有的还有车马坑,符合《周礼》里提到的天子葬制规格。可问题在于,没有明确的铭文或者其他证据能证明这些墓属于哪位天子。
再比如山西的横水墓地,那儿发现了好多西周时期的墓葬,出土的东西也很丰富,但研究下来,大部分是贵族的墓,天子级别的不在其中。河南洛阳也有发现,比如金村大墓和二十七中墓葬,规模挺大,疑似是东周时期的周平王墓,可惜证据不够确凿,而且时间上已经偏离了西周。
考古学家用尽了各种办法。早年间用洛阳铲,一个个探孔打下去,试图找到地下结构。后来有了卫星遥感,能扫描地表异常;还有地磁探测和地面穿透雷达,可以探查地下空腔。可这些技术在面对“不封不树”的墓葬时,效果很有限。
墓葬要是埋得深,上面又没明显痕迹,雷达信号也抓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。加上勘探范围太大,西周的疆域从陕西到河南、山西,哪儿都可能有墓,想全覆盖根本不现实。
历史变迁和人为破坏的影响
除了丧葬习俗本身的隐秘性,历史上的大变动也可能是天子墓葬难觅踪迹的原因。西周末年,发生了件大事,就是犬戎攻破了都城镐京,周幽王被杀,西周就此完蛋,之后周朝东迁到了洛阳,开始了东周时期。这场入侵不光毁了都城,还可能波及了天子墓葬。犬戎是游牧民族,打进来之后烧杀抢掠,墓葬要是暴露在外,很可能被他们顺手破坏了。
就算当时没被毁,后来几千年的时间里,战争、自然灾害、城市建设这些因素也可能让墓葬消失。镐京所在的西安地区,从古至今一直是人口密集的地方,耕地开垦、房屋修建,早就把地貌改得面目全非。加上黄河泛滥、地震这些自然灾害,地形变了,墓葬可能被埋得更深,或者干脆被冲没了。
还有个老问题,就是盗墓。中国历史上盗墓贼从来没断过,尤其是战乱时期,墓葬是他们眼里的金矿。西周天子墓葬就算藏得再好,时间长了也难保不被发现。一旦被盗,里面的东西被拿走,墓室被破坏,留下的痕迹就更难辨认了。比如商朝的王陵,很多都被盗过,考古学家到的时候只剩空壳子。西周的墓要是也被这么折腾过,那找起来就更费劲了。
还有一种可能性挺值得琢磨,就是这些天子墓葬其实已经被挖出来了,但因为证据不够,没被认出来。在考古学里,判断一座墓的主人是谁,通常得靠铭文、随葬品的特殊性,或者跟文献对照。可西周的墓葬要是没留下明确的名字,或者铭文太模糊,那就不好说了。
比如湖北发现的一些西周早期墓葬,里面有青铜器,铭文也挺多,但没写明是哪位天子。周公庙遗址的四墓道墓葬,规格很高,车马坑也有,可铭文里提到的“周公”“文王”这些称呼,可能是尊称,不是具体的人名。横水墓地也一样,墓葬不少,但都归类成了贵族墓,没法跟天子挂钩。
这种情况其实不罕见。别的朝代也有过类似的例子,比如一座墓开始以为是某个皇帝的,后来发现是王侯级别。西周天子墓葬如果规模没想象中大,或者随葬品跟贵族差不多,那混在已发现的墓里没被认出来,也不是没可能。
找天子墓葬还有个特殊情况,就是中国的文化和政策因素。国家对帝王墓葬的态度很谨慎,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除非万不得已,不主动挖主墓。这是因为担心破坏文物,想留给以后技术更好的时候再研究。
比如秦始皇陵,兵马俑挖了不少,但主墓室一直没动。西周天子墓葬还没找到,这个政策倒不直接适用,可整体上考古工作还是偏保守,更注重保护已知遗址,而不是大范围开挖。
这种谨慎有它的道理,毕竟文物挖出来就回不去了。可对西周天子墓来说,因为连位置都不知道,只能靠勘探和推测,进展自然慢了。加上帝王墓葬在文化上意义重大,涉及民族情感,政府和学者都得小心处理,不能随便乱来。
虽然现在还没找到,但考古学家没放弃。随着技术进步,像地面穿透雷达、卫星成像这些非侵入性方法越来越厉害,未来可能会有突破。比如周原遗址的勘探,已经能通过雷达信号找到地下异常,要是运气好,没准哪天就撞上了天子墓。
再说,西周的其他遗址还在不断发掘,像周公庙、横水这些地方,每年都有新东西出来。即便不是天子墓,也能间接提供线索。说不定哪天,一个不起眼的小发现,就把这个谜团解开了。
西周天子墓葬没找到,是中国考古学界一块心病。隐秘的丧葬习俗、历史的颠簸、盗墓的破坏,再加上技术和政策的限制,让这些墓成了藏得最深的秘密。可正是因为这份神秘,才让考古学家们不懈努力。
或许它们已经被时间抹平,或许还静静地躺在地下,等着我们去发现。不管怎样,这个谜团提醒着我们,历史还有太多未知等着探索。而每一次挖掘,都是对过去的致敬,也是对未来的期待。
发布于:山东省旺源配资-2023十大正规配资平台-最靠谱的炒股杠杆平台-中国十大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