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兵马俑出土时身着“彩衣”,但接触空气不久就会出现卷曲脱落,令人扼腕叹息。如今,随着陕西文物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创新发展,这种遗憾已经成为历史。
记者近日从省文物局获悉,去年9月8日秦兵马俑一号坑“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”及二号坑“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”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,截至目前运行良好,实现了文物从出土到入库的全流程闭环保护。
据介绍,兵马俑的彩绘在陶面和彩绘之间抹过一层生漆,当温度、湿度发生剧烈变化时,生漆会出现卷曲脱落的情况,将彩绘也一并带走,这是彩绘脱落的主要原因。
“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”建于现有文物暂存土质平台上方,就像医院的“急诊室”,包含应急保护装备、专用定制装备、环境调控系统等,集文物保护、应急分析、文物暂存等功能于一体。
如今,陶俑出土后将置入恒温恒湿的实验舱,环境控制锁定温度在20℃±5℃、湿度为70%左右,一整套闭环转运系统确保了生漆彩绘层零卷翘。
展开剩余51%专家介绍,这是根据应急保护修复流程自主创新设计的高度集成实验舱,不仅形成了一整套适用于兵马俑考古发掘的现场应急保护体系,还使彩绘俑尤其是漆底彩绘得到更为及时的全面保护。
“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”采用考古发掘与应急保护系统,包含发掘舱和实验舱的智能系统,有环境控制模块、照明模块、科学仪器搭载平台等,具备文物发掘、文物保护、信息采集等功能,使考古发掘现场的微观环境控制成为可能。目前,这些保护平台和各项科技手段应用仍在不断完善中。
记者了解到,专家们还找到了聚乙二醇和聚氨酯乳液这两种“护彩”关键材料。彩绘俑需每隔一段时间以这两样材料来保湿、固色。而彩绘最为丰富的兵马俑,则会与周围的土块一起被移送至彩绘修复实验室,进行更为科学精细的保护处理。“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”和“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”,让文物身处相对稳定的环境,通过渐进式环境参数调整,实现了文物从出土环境向文物库房保存环境的平稳过渡。
省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近年来文物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。截至2024年底,陕西省已建成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5个、省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基地2个,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基地3个,“三秦学者创新团队”3个,各类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达到40多个。未来,我省将聚焦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平台、科研基地,逐步构建陕西全链条式文物科技创新体系。
文: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
发布于:北京市旺源配资-2023十大正规配资平台-最靠谱的炒股杠杆平台-中国十大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